|
注意调节情绪。做到劳逸结合。这种方法尤其适用症状较轻的患者。眼部出现不适应尽快停止工作、看书等,闭目休息一段时间,症状即可减轻。
因为低落情绪导致的视力疲劳,可以采用一些心理疗法来进行治疗。其中,视觉放松法可以成为首选方法。视觉放松法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心理想象来描绘一幅幅画面或者情景,进而使紧张的情绪得到放松,视力疲劳也慢慢得到缓解。可以选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半躺在一张躺椅上,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一幅画面,在那幅画面里,你感到全身心的放松,而且四周的色彩和景物都让你的眼睛感觉非常舒适,你可以从中得到无限的乐趣。
在想象的同时,你可以做深呼吸,并努力放松自己,直到感觉自己的双眼得到了放松,再停止想象,睁开双眼,恢复清醒和平静。常感觉视力疲劳者可以反复训练,便可使症状得到缓解。
可以采用一些常用的方法。例如眨眼法,即头向后仰并不停地眨眼,使血液畅通;眼睛轻微疲劳时,只要做2~3次眨眼运动即可;还可以采用热、冷敷交替法,即用一条毛巾浸微热的水,另一条毛巾浸入加了冰块的冷水,先把热毛巾放在眼睛上约5分钟,然后再放冷毛巾约5分钟。症状较轻的患者如果采用此种方法,对缓解视力疲劳是有一定效果的。
长期从事计算机工作的人,在工作一段时间后,要适当地让眼睛得到休息。另外,要保证光线适宜,操作姿势的正确,还应该经常做眼保健操,给眼睛补充足够的营养。
性格内向易引发高血压病高血压病是当代最常见的流行病之一。据估计,全国高血压病人已超过1 1亿,而且还每年以新发400万人的速度递增。一旦患有高血压病,如不能够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就会从早期的“暂时性血压升高(波动性高血压)”,经由“无症状的持续性高血压”及“无症状的血管病变”,发展到脑、心、肾、眼等各脏器的并发症出现,甚至会诱发心脑血管病使人致残乃至死亡。
据报道,60%以上的冠心病病人、80%以上的脑血栓病人、90%的脑出血病人多伴有高血压病。一般说高血压病人发展到冠心病平均年限为5~10年,发展成脑卒中平均年限为10~15年。据调查资料显示,高血压病人心脑血管病发病率是血压正常者的4~8倍。而且,高血压发生的年龄越早,血压升高的程度越高,持续的时间越长,发生心脑血管病的机会越多。
引起高血压病的因素非常复杂,它多在遗传因素基础上因长期精神刺激、情绪波动使高级神经功能紊乱所致。
多数高血压病患者都具有性格缺陷,根据这个现象,很多医学家都相信高血压病与性格缺陷有关。高血压病患者一般都具有依赖性、攻击性、敌意、压抑感等复杂矛盾的性格,并且还具有冲动性和强迫性的性格特征。此外,还容易表现出抑郁和焦虑等消极情绪。高血压病患者的性格倾向具有原发性,这就是说具有某种性格缺陷的人,很容易因个体素质而患上高血压病,同时又有继发性问题。这就是说当一个人患上高血压病后,根据身心相关的原理,容易使患者出现某种性格缺陷。
日本著名医学家石川中经过研究发现,那些社会适应能力差和敏感多疑的人,常常容易产生心理矛盾冲突,进而诱发高血压病。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高血压病患者的性格障碍主要表现为强迫、抑郁和焦虑。很多事实说明,收缩压与忧郁症发作的次数有着明显的相关性,舒张压与焦虑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高血压病的非生物因素包括性格缺陷、心理因素和个性障碍三个方面,并且,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有依赖性、压抑感和攻击性等性格特征,另外又有焦虑、忧郁、强迫、容易冲动等精神特征的人,往往容易引发心理矛盾,进而表现出情绪障碍。所以,高血压病患者一般具有性格缺陷的倾向。
我们已经知道了高血压病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理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在治疗这种疾病时,也应该从这个方面来进行治疗。为此,我们建议高血压患者可以采取以下心理治疗方法来进行治疗:
对治病要有信心。相信自己的疾病是可以治愈的,同时,要让自己尽可能地与病友相互交流,这样有助于减轻自己内心的压力。
克服其自身易激动、易发怒的性格,提高适应环境减轻压力的能力,如果能在心理治疗的同时再配合药物治疗,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中,除了心理治疗方法以外,还可以采用环境疗法和放松疗法,这对治疗高血压病都有极为显著的疗效。
心理负担过重易引发失眠导致失眠的原因有很多,有的与内科疾病有关,如心脏病、气喘、甲状腺亢进等;有的与内分泌有关,如更年期的失眠、月经前期症候群等;有的与工作有关,如经常值夜班或是旅行所导致的生理时钟错乱等;有的是睡前饮用含咖啡因等刺激性饮品所导致的失眠。以上这些失眠的情况通常是暂时的,只要将导致失眠的原因去除,通常都可以恢复原本的睡眠品质。
但是有一种失眠是没有特定原因的,发生的原因与个性有很大的关系,主要发生在本身就是容易操心、紧张性格的人身上。这些人心中只要有一点儿事就神经绷紧、焦虑、放不开,即使没事的时候睡眠品质也不好,容易多梦、梦呓、易惊醒,属于浅睡眠状态。遇到重大压力时,精神负荷增大,就更睡不着了。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性失眠”,即使压力消失了,也很难安睡。
|
|